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观后感 >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作者:高中作文网 来源:整理 时间:2016-08-22 字体: 在线投稿 手机浏览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一)

  又逢六七八——观《高考》有感

  黄雅妮

  乌云,暴雨。

  似乎每逢高考,总会是这样低沉压抑的日子,像是考砸了也可以低下头来应景地抽泣,没关系,连天都为你叹息。

  往年高考时,不知为何总会有些心悸,仿佛自己也幻化成考场上那一道眉头紧锁的身影。等到最后一天重幕落下了,也会不自觉地松开拳头,嘴角上扬。

  而今年又有些不同罢,大概是真正成为高中生——一个高考预备队的成员了,才会觉得高考,真的,真的就离我那么近——明明自己还手忙脚乱错漏百出,再过700多天也是我上考场了。昨日熟见的学姐,日日定坐的教室,他们,就填满了我心心念念的神秘的高考图景。

  难道高考,真的就这么简单么?

  近日,CCTV9播出了六集纪录片《高考》,从社会的不同横断面刻画了2014年的高考。里面的主人公不一而足,有"高考工厂"毛坦厂里苦苦复读的高四学生,有身处贫穷大山依旧成绩优异的少女,有随父母来到上海决意改变命运的"久牵"孩子,有随着留学大潮为SAT日夜奔波的女孩,也有在中国当下严峻的大环境里,还锐意改革的高校校长。

  纪录片果真是个好东西,它没有感情,没有指向,只是最真实地反映不同的人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收获的体悟也各不相同。

  最先给我深深震动的,是毛坦厂的孩子们。一个班近两百人在刺眼得发晕的白炽灯下埋头苦学,一张张麻木而呆滞的脸上写满了对制度的顺从。老师的教育没有人性,没有尊重,但对这些失去了第一次成为天之骄子机会的孩子而言,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同样,他们没有文化而敬畏高考的父母,更没有给他们选择的自由。正是所谓的最公正的高考门槛,才造就了这些最典型而最畸形的"中国式教育".

  然而,还是有希望的吧?《高考》最突出的一点,是它的出发点是不同阶级不同境遇,而且它告诉我们底层劳苦人民有烦恼,高处的新一代也在为更高的阶层奋斗、烦恼。最令人欣慰的是,它告诉我们阶级也是有流动性的,人生是可以因自己的选择而改变的。"久牵"孩子林兰兰只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在上海打工的家庭,但她抓住了老师给的机会,获取了UWC的录取通知书——要知道和她同样境遇的许多人只是草草读一个中专就外出打工。当她谈起人生,谈起未来时,脸上都在发着奇特的光芒。和第五集里从小接受英语浸泡,做好充分出国准备的女孩一样,即使出身贫寒,她也可以通过自己积极积极再积极的努力去到希冀的彼岸。这难道不是社会流动的最真实的体现吗?

  个人最深的感受,还是再一次地感谢自己的幸运——我没有什么发了狠的努力,顺风顺水地在这个小城成长,可以随心地了解这个世界,可以不把高考当作唯一的门槛。然而对于成千上万的一些阶层的孩子——原谅我用了这样一个残酷的说法,高考真的就是他们冲破人生境遇,竭力跳向上一个平台的阶梯。现在社会上常有"读书无用","取消高考"的论调,读来实觉很不可思议——当我们没有经历别人的人生时,又怎么知道这高考是如何改变千千万万家庭的命运呢?当然,没用什么是绝对的,高考失利,依旧可以快快乐乐地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只是,谁都知道,那些低着头从毛坦厂哭着走出去的孩子,大概这一辈子也就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永远地固定在脚下的位置了吧。

  【评论1】

  学习与高考本无绝对关系。但高考却偏偏那么"重要",重要地能够改变命运。其实真的能吗?哈,有点像六合彩那样吧,只是概率高些。

  0617王楚祺

  【评论2】

  一场高考,折射出了社会万象。而我们能做的,是鼓励遭遇挫伤的孩子,给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孩子点赞,最后激励自己,勇敢向前大迈步。

  0629林元靖

  【评论3】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记录毛坦厂中学的那一集,算上复读的话,高考是足以改变人生的两次机会,但却不能左右我们人生。(0616陈楚茵)

  【评论4】

  世界从来都是不公平的。前段时间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引发了许多关注,那些想靠一己之力改变阶层的寒门子弟真的是太难太难了,当今中国僵硬的高考体制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它好歹可以给人一线公平的希望吧。

  (0612陈晨)

  【评论5】

  人人都在批判高考的种种不好,却又无法找到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来自毛坦厂的学生抑或是那些向国外大学奋斗的学生都是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搏一个未来,一定程度上来说高考是公平的。通过《高考》看到了不如我们的和远超我们的,也算有了安慰。黑暗的制度下,()我们一起前行。(0628王逸然)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二)

  给刘洋洋们留条路

  上周末,观看了九套播出的六级纪录片《高考》。整体来说,从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三十多年过去,高考的独木桥属性在逐渐淡化。首先是录取率在不断上升,当前九百多万考生,能上大学的有七百多万。二是选择也在逐渐多元化,尽管比较小众,但也提供了不同于高考的途径。

  高考,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是作为曾经参加高考的一员,我坚定的认为高考是共和国最公平的社会制度。当然对2015 年的高考改革持怀疑态度,加考什么音乐美术的考试,刘洋洋们还有赢的可能吗?

  会宁,这个地方被提起估计离不开三件事:工农红军长征、贫困、高考。当年红军长征在会宁县会师,季度干旱导致的贫困,会宁学生为改变命运而创造的高升学率。

  看讲述会宁考生刘洋洋的高考时,鼻子阵阵发酸,眼泪一直在眼眶中打转转。尽管不是会宁人,但是类似的场景在干旱的黄土高原山窝窝里比比皆是。刘洋洋是不幸的,刘洋洋也是幸运的。尽管亲生父母不在了,但是有刘克明这样的好叔叔,有不见其考中不瞑目的奶奶。刘克明,这个典型黄土高原人,朴实的语言代表了一群人。正是他的全力以赴,才让敏感的刘洋洋能够在高考的路上一路走下去。刘洋洋更大的幸运在于当年的高考模式,语数外加综合的模式,只要刻苦努力,资质可以就能够取得好成绩。假如高考变成了考音乐、美术什么特长或素质的东西,刘洋洋们怎么去努力,或许标准时客观的,但是刘洋洋们一次赢的可能都没有。

  近期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作为从黄土高坡通过高考走出来的一名共和国公民,本人对其表示深深的怀疑。

  纪录片《高考》一共六集,从经济层面取其两端,一端是准备出国留学的富家子弟,一端是因学费备受煎熬的刘洋洋家。中国太大了,两端都不是主体,毛坦厂中学才是主体的缩影。

  针对高考改革,我想说给刘洋洋们留条路。伊顿公学,贵族教育,不适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中华民族。执公器的改革者们,不要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私用公器。

  高考,这条极为狭窄的阶层流动通道,给大多数人希望,缓解着社会压力,不至于让社会撕裂。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三)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受到莫大的感动与震撼,令我对现在自己的生活、学习状况又多了一份思考。

  家长的真心

  故事发生在2005年不大富裕的武平县的重实中学里。学生的父母都是农民模样,他们的皮肤因干活而被晒得黝黑,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所有心血。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位母亲说的话:"我不想孩子像我们那么辛苦,让他们读好书,向上爬。"孩子是他们毕生的希望,是整个家族的希望。想起我的父母,他们虽不像影片中的人物那样辛苦,但他们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照样费心费力。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因为我从没有把父母的期望和家族的使命当成学习的动力,我的学习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目标。

  老师的苦心

  这位王老师是在尽责尽职,他对学生的热爱和岗位的坚守已经超越了它的本分。他开家长会对家长推心置腹,认真分析每位同学的成绩,他对沉迷网络的学生悉心开导,不厌其烦,甚至对他们说:"求求你们为我读书。"学生的成绩和未来已成为他的一切,老师为我们的学业关心至此,我们怎么忍心辜负他们?

  学生的用心

  高三的日子必定要有吃苦的精神。佳燕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认真学习。尽管她在求学之路一直迷惘不定最后她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目前自己的学习程度比起他们过于安逸,没有拼尽全力,我要更加努力。

  高三总会来临,先把高一好好过好。

  廖佳月

  2014年4月27日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四)

  其实高三生活很苦、很累这一点已经听到过很多次了,家人也总是说要我好好努力,撑过这三年,以后的生活会轻松一点。

  感觉面对位置的事物人都是会害怕的,高考太重要了,当一个高三学生是很不容易的,现在读高一就已经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更别说高三那种快节奏的生活,反正面对高考这个重大事件,是不能逃避的,既然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就只能好好地走,要学会勇敢地一个人去打这场战争。

  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从选择文理到参加高考都只能是一个人的选择,对自己负责,我们是最后一批文理分科就注定了没有退路,同时也意味着只能全力以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人都是有恐惧心理的,其实也都知道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但就是不知道怎样去说服,所以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种害怕减到最低,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信到底就一定会有回报的,有时候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比别人最自己的肯定更加鼓舞人心,有力量、有动力。

  像电影里所说的"恐惧惧我,我惧什么?"

  李婷

    本文链接:http://www.gaozhongzuowen.cn/guanhougan/16120.html

    上一篇:读《扬州历史文化60问》有感

    下一篇:参观消防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