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观后感 > 爆裂鼓手观后感

爆裂鼓手观后感

作者:高中作文网 来源:网络 时间:2016-08-22 字体: 在线投稿 手机浏览
  爆裂鼓手观后感(一)

  张舒馨

  今天上了《爆裂鼓手》的电影课有很多感触。

  一、至上

  电影播放之前,老师说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制作目标板的过程中,很多人的心态都希望最后可以采纳自己的设计,而忘记了做这件事到底为了什么?如果别人比自己更好的时候,自己很不爽。别人被夸奖了内心也会不舒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是最好的,别人的都不如自己,所以就不会服别人了。这些都是我心理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坦诚的心态呢?因为我做的不是"知耻而后勇",而是"知耻而后掩".当我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别人比我好时不是勇敢地直面内心的恐惧,面对真实的自己而是用情绪、偏执掩盖事实,逃避真实的自己。

  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是迈向至上的第一步。如果一个老师再无法找出学生的问题时就无法再做这个学生的老师了,当一个人停止发现自己的缺陷时他也就不再进步了。成功而弗居,永远对自己不满足就是真正的至上。在日常中我常常被"差不多了吧","够好了","真不错"这类话消磨斗志,安于现状,顶着过去的光环堕落。所以如果真正至上的人是有目标的。他们时时刻刻都会训练自己,不像普通人媚俗,没有废话、废动作,做事很有控制力,说停就停、说做就做,挑剔而宁缺毋滥的。这种人时刻都在想着如何成长,如何提高,因为身体的痛苦而心灵的快乐与身体舒适心灵痛苦他们选择前者。

  真正的目标是心热爱的,不是为了名誉、利益、名次去做。所以真正的目标会很纯粹,而我过去什么事情都想做得很牛,却无法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是因为我把名利当作了目标。即便找到真正热爱的目标也有可能在某些时候忘记目标,做了违背目标的事情,这需要时刻觉察自己,不与情绪共振,把能量耗费在情绪念头上。执行目标时为自己创造一个纯粹的世界,只有与目标有关的东西,没时间抱怨、与情绪共振,放下其他牵绊尽心全力地实现目标。

  二、教育

  电影中弗莱彻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教育不同的人也要使用不同方式。

  老师问我们山的阴阳两面哪面长树,我们都认为阳面,因为有温暖的阳光生命长的更好是我们一贯的观念,但是在水源不十分充沛的地方只有阴面才会长树,因为水源,阳面往往伴随日晒水分蒸发。水分充沛的地方才可能两面都长树。

  教育也分阴阳,阴就是如同冰雪严寒魔鬼教授弗莱彻吼叫、打骂、严厉式教育,阳则是如阳光温暖的溺爱、温和、娇惯教育。专门用阳教育孩子,就会出现阴的一面,表现就是孩子的懦弱、柔、胆小;只用阴教育孩子,孩子要么就会升阳,反抗变得坚强,要么就会懦弱,但是本来就懦弱,不怕再懦弱。很多父母的爱孩子是装好人,表现自己多爱孩子或者可以从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感觉,以为孩子说父母好就是好父母了,他们更没有勇气违背孩子的意愿,不知怎样爱孩子。正确的教育是阴阳相济的,而非一招用到底。真正的爱是符合天道的,天道就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影片中内曼外表是懦弱、柔和的,但是内心有一股被压抑的冲劲,这股劲在弗莱彻的教导下运用出来。那么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可以如此粗暴但是有效的老师逼迫我们,那要怎么办呢?响鼓不用重锤,首先如果自己至上,听到了一些智慧道理就去执行那么自己的进步会很快。其次,老子、爱因斯坦没有一个决定他们成败的老师,说明他们并非通过别人教育而有如此的修为,而是自我的教育和成长,这说明真正的教育是引发自己内在的改变,我们自己也可以给予自己这样的改变。

  三、极简

  极简指一种生活理念,把现在越来越复杂的生活方式、思维简化、再简化。

  无论是穿衣、吃饭、做事、思维都在不断麻烦、复杂起来,大道至简,所以许多不符合天道的事情也出现了。庸人在欲望中沉沦,这里的庸人就是跟随大众不符合天道行为的,只会跟着别人的脚步,被动的消费人生。我常常加入庸人的行列,被洗脑广告、美食服装奴役控制,跟着世俗的脚步攀比物质、评判不尊重别人。

  听了扎克伯格买100件一款的T恤、弗莱彻的服装分析后认为极简对于现在的我大有裨益,所以今后不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我都需要简化,清理。

  爆裂鼓手观后感(二)

  毛犇

  这个系列观后感会包括八部今年奥斯卡提名影片,一篇单项表演技术奖项与总体综述,和两篇今年奥斯卡遗珠佳作大卫·芬奇导演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 )和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夜行者》(Nightcrawler),这十篇文字都来至于我最真实的观影感受。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某次会议上老板在投影仪上播放一个教练督促橄榄球运动人蒙眼背着队友爬行挑战生理极限的电影片段,并郑重其事的要所有人谈谈感想。

  我的职业生涯中过去三个不同的老板放过这个电影片段。其实我每次很想说,本人很早之前看过这部完整的电影,《面对巨人》 Facing the Giants (2006)它是一个宗教题材的体育励志片。正因为该片浓厚基督教背景,它美国公映时分级是PG级(辅导观看级别),而非G级(老少咸宜)。而在体育励志片这个商业片类型中,该片也算不得佳作。

  但每次我还装出一副兴奋,感激的模样,跟大家一起大谈什么信心,成功,教练的作用,回想过去的我真虚伪,好吧现在的我也是。其实蒙着眼睛背人爬行,从运动科学来看是极其危险的,片段中男孩大喊肌肉像火烧一样疼痛,这行为现实中可能会对高中生的骨骼或者肌肉造成永久的损害,彻底葬送其运动生涯。在今日美国一个高中橄榄球教练这样做会面临被起诉并吊销执照。

  当然考量《面对巨人》的基督教背景,如果你将它理解为某种神迹展现也是可以的。而这种剥夺个人意志的洗脑行为也最多被运用在军队和宗教团体中。

  今天,就来谈谈我2014年我最喜爱一部北美公映影片,《爆裂鼓手》 Whiplash (2014)这部反洗脑,反成功学的人文主义影片。

  《爆裂鼓手》获得87届奥斯卡的最佳音响效果,最佳电影剪辑两项最重要的技术大奖,"恶魔"导师J·K·西蒙斯毫无悬念的获得了最佳男配角表演奖项。即使抛开电影故事和主旨,85年出生的达米安·沙泽勒Damien Chazelle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依旧有非常高艺术造诣。特别是电影的剪辑语言和爵士乐鼓点完美配合,使这部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做到真正全程无"尿点".

  中国有句老话:"仗义每为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话用来形容剧中的爵士鼓手安德鲁和乐队导师弗莱彻的关系再适合不过。19岁少年安德鲁成长在单亲家庭,玩命练习的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某晚他在学校独自练习时被魔鬼导师弗莱彻(J·K·西蒙斯 J.K. Simmons 饰)相中,()进入正规乐队。后者用暴躁与喜怒无常的方式统治着音乐学院的乐队,通过恶性竞争和压榨成员想使乐队蝉联音乐比赛的冠军。而一系列变故后,安德鲁选择匿名揭发弗莱彻使其丢掉大学乐队指挥的工作,而弗莱彻也假意邀请安德鲁参加爵士乐公开演出,暗藏陷害他的阴谋。

  片中乐队导师弗莱彻为何要开除一个没有犯错的乐队提琴手,并用语言暴力强迫他承认自己错失了节拍,并非因为弗莱彻真的是一个虐待狂。而是出于功利心,在乐队成员中制造恐惧氛围。人在集体恐惧的状态下,最容易丢失自我意识,成为他人的摆弄的傀儡。

  导师弗莱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用语言和身体的暴力,对乐队成员进行洗脑,建立他心目中完美的爵士乐乐队。之前有一位他的学生,在残酷训练方式下取得进入国际知名乐团成为首席的荣耀,而最终还是在心理创伤下选择自杀。而导师在校园乐队成员面前,谎称他死于车祸,将其作为荣耀勋章贴在自己胸前,这就是他的"成功学".

  片中少年安德鲁最终还是"成功"了,在面对公演时导师换掉乐谱的陷害,他选择在舞台上用爵士乐独奏的鼓点,来反抗弗莱彻。当弗莱彻听到安德鲁完美的演绎,惺惺作态要来指挥时,男主用一个锐利的眼神,更加密集激烈的鼓点,让弗莱彻滚开。结尾处长达8分钟,爵士乐鼓点独奏和凌厉镜头的剪辑,令观众感到的血脉膨胀,电影却到此戛然而止。这不是一部"严师出高徒"的打鸡血的励志成功学故事,这是电影语言和爵士音乐的魅力。

  我因为常去一家咖啡馆的关系,这些年认识了许多玩乐器的朋友,他们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文艺青年。上周末3月22日我去武昌403艺术中心听了民谣乐队"鲸落"的小型现场演出,之前很有幸他们每天就在那家隐形人咖啡馆的二楼排练,而我就在他们排练的吉他声,手鼓声和歌声中在一楼电脑前构思这篇文字。我会在下周《歌曲改变人生》的观后感中,谈谈这次演出和我眼中的文艺青年。

  在隐形人我每天都看到很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下班后来练习吉他,因为乐器演奏是不同于歌唱或者作曲,它是一种练习大于天赋的工作,特别是弦乐和打击乐器,日复一日的勤奋练习所积累的肌肉记忆才是普通表演者通向大师唯一的捷径。是什么支撑着安德鲁每天反复枯燥的练习,双手磨出鲜血,是弗莱彻的打骂吗?当餐桌上安德鲁对父亲的朋友恶语相向,争执是成为校橄榄球四分卫,还是成为纽约交响乐团首席鼓手哪个更伟大时,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不像成功学所欺骗的那样,这个世界并非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平庸的人也会取得世俗的成就,金钱,名望,友谊和爱情。但是,《爆裂鼓手》还揭示一个世界背后残酷的真相,当安德鲁在台上忘情的独奏,镜头给到台下的父亲,眼中丝毫没有观众所期待的欣慰,而是看到儿子变成一个陌生人的惊恐,不疯魔不成活,安德鲁对爵士鼓有超乎平凡的偏执热爱。

  以后,我会在每篇观后感后面,推荐一部相同,相似题材的,我观看过的冷门佳片,今天推荐的是和《面对巨人》一样同为橄榄球体育题材的《弱点》 The Blind Side (2009)。著名影星桑德拉?布洛克凭借该片获得2010奥斯卡影后,该片讲述中产阶级白人家庭收养了一个流浪的大个子黑人男孩奥赫,给了他家庭的温暖,并帮助自幼父母离异,性格木讷,考试门门0分的奥赫在橄榄球运动中找回了自我。

  这不是什么神迹,《弱点》根据美国真实故事改编。影片原型迈克尔·奥赫是美国橄榄球大联盟现役的一位截锋。

  爆裂鼓手观后感(三)

  成长与人性

  王晓宇

  达米安·沙泽勒导演将一部音乐题材的电影排成了一部充满成长争议和人性探索的片子,这是一部无法做出公正评论的电影。

  If you don’t have ability, you wind up playing in a rock band. "少壮不努力,长大玩摇滚。"写着这句话的那张海报,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J·K 西蒙饰演的严苛指导老师那犀利的语言和态度让多数人难以接受,却又觉得十分正确。片中男主人公为了进入乐团,为了有更好的演奏,性格变得古怪,抛弃了爱情,双手练得布满鲜血。为了那场可能一炮走红的演出,违章驾驶险些丧命。而严苛的老师并不认为这些有什么,实属正常。老师的咒骂和乐手的垂头丧气贯穿整部影片,布满鲜血的双手触目惊心,而披萨店羞涩的约会又是那么甜蜜和温馨。

  这就是成长的争议。我不禁想到现在大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重点不在于过不过得去,而在于过之前的争先厮杀。我们看到的,是郎朗跃动的手指,是莫言幽默的话语,是电影节上走过红毯的靓丽明星,是奥运赛场上站在最高领奖台的体育健儿。他们是走过独木桥的人,他们是实力和运气相结合的人。而在他们背后,有多少音乐学子,文学作者,戏校学员,体院学生,死在独木桥之前,他们终究不能成为"各种家",但他们是英雄吗?肯定是。他们敢于踏上去往独木桥的路,就成为了自己的英雄。但是为什么要把孩子的成长和成就都归结到独木桥这条路上?过得去就是成功者,过不去就是失败者,这种价值观完全错误,却又被多数家长公认,即使他们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了"为了孩子好"的标签还满脸委屈。一份可以养家的工作,有些闲暇时光可以出去旅行,有一个和气温馨的家庭,内心不紧张生活不艰辛,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成长的争议就在于此:想得到的太多就变得劳累,不想得到那么多又感觉自己不上进。成长不在于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健康的价值观。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死在独木桥前悲壮的英雄,就不会有影片中那个满手鲜血,抛弃爱情的主人公,就不会有那么多拜金主义和攀比之风。这根本就不是一部传统励志电影,这是一部揭露背后残酷真相的电影。

  影片的后段,老师在主人公父亲的控诉下终于离职,却偶然又遇到主人公。邀请其去参加演出却给出了一个从未演奏过的曲子,老师一直在等待这个将主人公永远打入尘埃的机会。而主人公擅自决定演奏那首曾经险些害死他的《caravan》,取得了巨大成功。当然这离不开那位老师的配合,而影片在老师诡异的笑容中结束了。导演精心安排这样的结尾,是想给观众一个机会,一个探索人性的机会。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性中仇恨多一点还是宽容多一些。充满阴沉色彩的影片在最后推向了一个聚光灯照耀的高潮。直白地理解我认为是,主人公和老师不计前嫌,合力成功。但是如果往深层次去想一想,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片中老师不止一次提到自己死去的成功学生,主人公也充分表达了自己渴望所谓成功的愿景。两人在表面不计前嫌的前提下合作,各怀鬼胎地想成功。这是对对方更加严厉的报复,是对前嫌更深刻的表达。所以这是一部无法公正评判的电影,人人各有己见。而导演最后的安排就是想让观众对人性进行自我探索,探知自己到底是善是恶,探索仇恨和宽容是否可以互相转化。老师那个诡异的笑容在告诉观众们,去想吧,想不明白的。是不是有点戏谑?

  许许多多的励志故事总有类似这样的语言:"在经过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成功。",对于"不懈努力"四个字,我相信多数人是理解的,但是根本无法体会。而"终于成功"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在承受失败的痛苦。我们真的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自己成长起来,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探索自己的人性,真正让自己在自己面前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认知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

  有人问过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指着一个衣衫褴褛,正在给街边乞讨的老奶奶递来半块面包的街头二胡艺人,说:"我想成为他。"

    本文链接:http://www.gaozhongzuowen.cn/guanhougan/16102.html

    上一篇:电影《新康定情歌》观后感

    下一篇:寒战2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