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分作文技巧:情真意切引共鸣
2019年高分作文技巧:情真意切引共鸣
感情真挚
【考点综述】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感情真挚”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要做到“感情真挚”,就必须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情感历程,真实地抒发自己的生活感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做到有感而发,缘情、缘事、缘理而发。
从阅卷角度来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些既注意内容充实,又注意强化情感及文采意识,或使叙述饱含深情,或使议论表达真知灼见的作文总是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然而,“为文而造情”是当今中学生作文时普遍存在的毛病。许多考生写作时还不知情为何物,心中毫无真情真意,就强装有情有意。作文在情感的表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情平淡乏味。这种作文主要表现为手法单一。比如文章一叙到底,缺少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精辟的议论、真挚热切的抒情,读来味同嚼蜡。
(2)感情虚假失真。由于阅历少,对所经之事又感受不深,有些考生只好“为文造情”,致使文章有虚情假意之感。
(3)感情夸饰失度。有的考生对某事虽有深刻强烈的情感体验,但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出现了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等情况,从而削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某篇高考作文写自己的老师:“她的微笑如庐山瀑布般飞扬,让我们来不及捕捉。”这个比喻和表述就显得相当做作,太夸张,表达的感情不真实,不自然。
(4)感情消极低沉。有的考生过分地渲染消极灰色的情感,使文章感情消极颓废。如某考生写高三毕业与老师分别时的场景:“这时,她的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悔恨,连脸色都暗淡了许多。我们从中读到了人生的无常,读懂了她的良苦用心。”这里的“读到了人生的无常”,就明显格调不高,有些灰暗。
【技法突破】
感情真挚的源头活水
(一)用心感悟,体察真情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感人的事情,我们只要用心去感悟,去领会,就会发现那些动人的美景、感人的片段。身边的美景很多,要注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仔细体悟;身边感人的事情也很多,要注意将自己置于具体的场景之中,感悟其中的真情,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这些动人的美景、感人的故事能够融入自身的情感进入作文,定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下面是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走进香山之中》中的片段: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轻飘飘地落下,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从嗅觉的角度描写。)香山的土地是那么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从触觉的角度描写),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火红的小径,待秋冬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从俯视的角度描写,并展开联想,紧密联系生活。)这等美景在电视与电脑中是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第一段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的角度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落叶、土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第二段视听结合,和生活中的“交响乐”“油画”相联系,细致地描绘了香山的秋雨景象,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注意远近、俯仰的顺序,调动多种感官绘形、绘声、绘色,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让自然之景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从而博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还可以穿插人物的活动,这样会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如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农之月令》中的片段:
踩死它?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表现老人的心态。)奶奶年纪大了,却从不忌惮死亡。“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点明孩子的特征。)从桑叶腋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幽幽、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逐渐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从色彩上描摹桑葚。)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地在荫凉下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形象的动作描写。)最终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
文中“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不经意间写出老人和小孩的不同心态;“青幽幽、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逐渐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写出了桑树果子不同时期的不同颜色;“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再现了孩子采摘桑葚的纯熟动作,十分形象、感人。描写这样的场景时要注意加入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心态,刻画人物的形象,让景和人融为一体,在场景中融入人物的情感,真正做到情景结合,从而打动读者。
(二)选材真实,融入真情
叶圣陶曾经指出,作文写作要写出学生的经验。经验应该是正确而深切的,只要有了这些经验,写作就不再发愁没有素材可用。这深刻揭示了作文写作的内涵,即真实。要想做到真实,最好的对策就是让作文走向生活。自己的生活、身边人的生活就是最佳的作文素材。而有些同学却舍近求远,一写作文就上网查阅素材,甚至背诵“范文”,写作时生搬硬套,这样的文章很难获得高分。
下面是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小巷面条香》中的片段: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谦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鱼是到乡下的钓翁那儿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做法和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符合生活真实。)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语言符合人物心态。)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语言是老人真情的流露。)
文段中的“面条是自家手制的……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以口语的方式写老人夸耀自己的面条,同时显现出一种自得之意;“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虽是打趣,实际上也反映出人们的一种自私心态;“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通过描写老人的语言再现了他的质朴性格。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真实的话语,反映人物的真实心态,再现人物的真实品质,这样才能表达真实的情感,让阅卷老师在阅卷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感情真挚
【考点综述】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感情真挚”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要做到“感情真挚”,就必须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情感历程,真实地抒发自己的生活感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做到有感而发,缘情、缘事、缘理而发。
从阅卷角度来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些既注意内容充实,又注意强化情感及文采意识,或使叙述饱含深情,或使议论表达真知灼见的作文总是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然而,“为文而造情”是当今中学生作文时普遍存在的毛病。许多考生写作时还不知情为何物,心中毫无真情真意,就强装有情有意。作文在情感的表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情平淡乏味。这种作文主要表现为手法单一。比如文章一叙到底,缺少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精辟的议论、真挚热切的抒情,读来味同嚼蜡。
(2)感情虚假失真。由于阅历少,对所经之事又感受不深,有些考生只好“为文造情”,致使文章有虚情假意之感。
(3)感情夸饰失度。有的考生对某事虽有深刻强烈的情感体验,但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出现了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等情况,从而削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某篇高考作文写自己的老师:“她的微笑如庐山瀑布般飞扬,让我们来不及捕捉。”这个比喻和表述就显得相当做作,太夸张,表达的感情不真实,不自然。
(4)感情消极低沉。有的考生过分地渲染消极灰色的情感,使文章感情消极颓废。如某考生写高三毕业与老师分别时的场景:“这时,她的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悔恨,连脸色都暗淡了许多。我们从中读到了人生的无常,读懂了她的良苦用心。”这里的“读到了人生的无常”,就明显格调不高,有些灰暗。
【技法突破】
感情真挚的源头活水
(一)用心感悟,体察真情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感人的事情,我们只要用心去感悟,去领会,就会发现那些动人的美景、感人的片段。身边的美景很多,要注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仔细体悟;身边感人的事情也很多,要注意将自己置于具体的场景之中,感悟其中的真情,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这些动人的美景、感人的故事能够融入自身的情感进入作文,定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下面是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走进香山之中》中的片段: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轻飘飘地落下,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从嗅觉的角度描写。)香山的土地是那么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从触觉的角度描写),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火红的小径,待秋冬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从俯视的角度描写,并展开联想,紧密联系生活。)这等美景在电视与电脑中是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第一段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的角度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落叶、土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第二段视听结合,和生活中的“交响乐”“油画”相联系,细致地描绘了香山的秋雨景象,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注意远近、俯仰的顺序,调动多种感官绘形、绘声、绘色,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让自然之景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从而博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还可以穿插人物的活动,这样会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如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农之月令》中的片段:
踩死它?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表现老人的心态。)奶奶年纪大了,却从不忌惮死亡。“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点明孩子的特征。)从桑叶腋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幽幽、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逐渐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从色彩上描摹桑葚。)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地在荫凉下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形象的动作描写。)最终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
文中“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不经意间写出老人和小孩的不同心态;“青幽幽、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逐渐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写出了桑树果子不同时期的不同颜色;“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再现了孩子采摘桑葚的纯熟动作,十分形象、感人。描写这样的场景时要注意加入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心态,刻画人物的形象,让景和人融为一体,在场景中融入人物的情感,真正做到情景结合,从而打动读者。
(二)选材真实,融入真情
叶圣陶曾经指出,作文写作要写出学生的经验。经验应该是正确而深切的,只要有了这些经验,写作就不再发愁没有素材可用。这深刻揭示了作文写作的内涵,即真实。要想做到真实,最好的对策就是让作文走向生活。自己的生活、身边人的生活就是最佳的作文素材。而有些同学却舍近求远,一写作文就上网查阅素材,甚至背诵“范文”,写作时生搬硬套,这样的文章很难获得高分。
下面是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小巷面条香》中的片段: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谦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鱼是到乡下的钓翁那儿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做法和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符合生活真实。)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语言符合人物心态。)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语言是老人真情的流露。)
文段中的“面条是自家手制的……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以口语的方式写老人夸耀自己的面条,同时显现出一种自得之意;“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虽是打趣,实际上也反映出人们的一种自私心态;“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通过描写老人的语言再现了他的质朴性格。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真实的话语,反映人物的真实心态,再现人物的真实品质,这样才能表达真实的情感,让阅卷老师在阅卷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