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支教工作总结(2)
积极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为了真正推动我校和帮扶学校间的资源互享,我校坚持每学期向张庄小学组织开展一次送课下乡活动。每次的活动都要提前一周从人员遴选、课件准备、学校把关等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在活动中坚持按照紧跟学科教学进度,不烫剩饭,确保送课下乡工作送教法、送教态、送教学新理念、送教学新技能。认真组织评课活动,真正将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摆出来供大家讨论,达成共识。本学年共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两次,涵盖英语、语文、数学、物理、政治5个学科。在下学期的送课活动中,我们总结了第一次开展活动的不足,邀请了教体局领导和教研室的业务领导参与活动,为活动组作整体把关。送课下乡活动的开展不仅密切了两校间教学业务的合作往来,还为加强两校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教研交流,实现资源互相,共同提高,提供了发展平台。受到教体局徐秀娥副科长和教研室胡玉奇副主任两位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开展支教活动一年来,我校的支教教师严格按照二中教师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坚持树立支教教师是形象、是模范、是榜样、是乡中教师各方面都应当学习的标准。我们的教师坚持执行坐班制,即使上了课后诺大的办公室只剩下他们自己,他们也要坚持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撰写教案,归纳题例、认真备课。每天最早到办公室总是我们的教师,他们总会第一个去打扫卫生,我们坚持这种工作态度,真正地起到表率作用,做到雁过留名,人过留声。我们的支教教师保持了积极工作的态度不动摇,认真的工作精神不变色,坚持了二中人应有的勤奋、认真的工作精神。他们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奉献深深地感动着县南这所小学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同仁。他们所带的学科班级成绩无论是在每月的月考还是在教研室组织的调研考试,他们所教的成绩总能名列前茅。例如在上学期县教研室组织的二年级调研考试中,毛鸿森老师所教的英语学科平均分比同学科的其他老师高出6.03分。刘书潮老师所带的二年级数学平均成绩也高出同头课老师近8分。他们用自己的成绩为自己赢得了荣誉,毛鸿森、岳振峰、刘书潮、周树霞四位同志先后被乡小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两次,同时也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尊重,赢得了友谊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县教体局主导的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已经连续推进了三
年,这一活动的现实意义绝不是近期的对农村教育质量的一种暂时时间的提升那么简单,他所带给我县农村教育应当是立足长远的发展,这一活动正在逐渐显露出它的价值。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个别学校对这一活动的长远目标没有做到整体、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落实、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产生,从而在执行的各种环节上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从而使得在执行这一政策是会产生一些认识误区,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派谁下问题,按常理讲,既然是要让强势学校老师下乡帮带薄弱学校老师的教学素养,那么选派下乡支教的对象应当是原学校所教学科的带头人,唯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引领、带动薄弱学校的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在现有的对学校考评机制的影响下派出学校尚不能大方到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成绩于不顾,主动地将自己的骨干教师下派,那其实无异于是一种自伤。于是个别学校的下派教师工作就异化成了论资排辈。没有过农村工作经历的教师成立一种首选,急于晋职称的教师也成为不二的人选。不设门槛地选派人带给支教工作的也是难以期待的效果。
支教应当选哪些学科的教师下乡?是应当有目的、针对性地开展“以强扶弱”?还是漫无目的地开展支持?哪种形式更能在一年的有限时间内达到或者接近支教的目的和效果?这值得我们思考。这一问题其实是涉及到支教工作的近景目标和远景规划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乡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的问题。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些乡下学校缺少这样的近、远发展规划,导致派出和接收方在学科建设存在矛盾冲突,难以调和。
对此,个人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一是强化学校领导对支教工作的认识。引导教育各校领导树立教育整体发展、均衡发展的观念,必要时可试行领导、教师换校轮岗;、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各校中高级职称以及优秀教师到乡下开展支教工作;<三>、加快我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学科配套建设步伐,调查、掌握各校学科教师资源配情况,平均资源,合理调配、利用资源,为支教工作提供具体的规划目标。
其次是教什么的问题。近两年的支教工作曾经出现过一种奇怪的现象:县城小学教师到乡下被安到小学从事教学工作;任课教师被分配从事非本专业的教学任务,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这一现象实际很难达到支教的目的和意义。导致产生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譬如学校领导的认知原因;接收学校教师缺编,以及学科建设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等等。以张庄小学为例,08年,他们学校急需政治、历史、地理等小学科的教师(当然我校也面临大体相同的情况),为了能够使工作正常开展,相比之下,让并不熟悉教学能力到底如何的支教教师担当急需学科科目的教学---也就是填空位,成了乡校领导不得已而为之的决断。因为在他们以为:这些老师实干上一年就要走人的,随便教教算了。原本应当就地取材,着手对教师后备人员进行改专业、改学科培养的血液自造工程,成为这种填空的观念下的牺牲品,但是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决断同时带来的后果是优质资源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潜能,更难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不利于该校的学科教师的培养。
再次就是如何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领带作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好像和第二个问题有些重复,实际上是有些细微的差别。支教的教师到了乡校后,便按照乡校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这期间,学校是否能够围绕支教教师做足教学、教研的文章,对于能否发挥支教教师的辐射作用显得很关键也很重要。现实是,支教教时往往在乡校里承担的是对一两名教师的帮带,这样的结队是有效的,但是还应当能够使之交教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给他们更重的担子,给他们更总的责任,会对支教工作共献出更大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强化对支教教师的责任。甚至可以交付给其诸如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业务名份。可以让其主导该学科的教研活动,诸如说做课、教案撰写规范、讲示范课等等,真正地激发支教教师的学科领头羊的功能,发挥支教教师应有的作用。
支教工作总结
2007年10月,我校与徐州邳州市戴圩中心小学结成兄弟学
校,至此,我校支教活动正式拉
开序幕。首批支教队伍维扬实小刘玉宝校长亲自带队。本次支教小组由田亮、印君、居健三
位学校的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分别在语文、数学、计算机网络方面和戴圩小学互
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作为首批支教教师,他们通过本次活动锻炼自己,并充分发挥作
用,收到了戴圩中心小学师生的一致好评。
2008年3月10日刘玉宝校长就与该校的戴建科校长签订了本年度的《“牵手”联谊学校协议书》,至此,2008年度两校之间的“牵手”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为了更好的开展支教工作,此次委派周茜副校长和教导处董琪红副主任开展一学期的支教活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苏北农村小学,支教老师们深深地体会着精神的压力,体验着生活环境的艰苦,体会着工作环境的调整与角色的转换,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享受着学校领导的关心,同志们的支持和集体的温暖,更领悟着支教的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美好。因为他们能勇敢地去应战,勇敢地去挑战自我,勇敢地去充实自己,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坚定执着的帮扶信念
在接受到支教任务后,我校教师踊跃报名,在经过各种条件筛选后,我们将优秀的教师输送到支教前线。他们当中有些老师尽管有诸多困难,比如教导处副主任董琪红同志家中先生经常出差孩子照顾困难、副校长周茜同志年逾50身体欠佳,但是她们依然执着的为苏北农村教育散发余热,奉献青春。
二、艰苦并温暖的生活环境
刚开始支教老师对食堂每顿饭煎饼裹大葱的饮食很不习惯,戴圩中心小学的领导发现后迅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中午加做了米饭。我校为了帮助支教前线老师坚定信心,帮助他们在当地租了一套小户民房,添了炊具、被子等生活必需品。这些后勤保障使得支教老师迅速融入当地环境,安心快乐的投入支教工作。三、倾情输出品牌特色
为了快速提高受援学校的办学品位,在当地形成办学特色,我校将本校特色品牌“书香校园”毫无保留的输出。当我校学生得知,戴圩镇中心小学的小朋友们的教室里缺少书柜这一情况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立即行动起来,开展了“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通过活动,共筹得人民币四千多元,用于资助建立戴圩镇中心小学17个班的每一个小书虫阅读角。如今的戴小每班拥有一个班级读书架,书香家庭、书香校园的氛围也在逐渐浓郁起来。
四、深入扎实的教、学、研引领工作
我校支教老师每人都为“戴小”的教师作一次讲座,他们每人收一名受援学校老师做徒弟。2008年3月12日周校长为他们作了《教学语言与课堂有效性》《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现状及对策》两个讲座。长达近两个小时的讲座过程中,老师们认真地听,详细地记,会场内鸦雀无声。讲座结束后,老师们评价说:周校长的讲座实在,非常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我们得益非浅。董琪红主任手把手的教老师们跳校园集体舞,如今的戴小也已经开展了校园集体舞活动,阳光体育的温暖传播给了戴小的孩子们。
在派出支教队伍的同时,我们还主动邀请戴小每学期派送两名骨干教师进驻我校学习,让他们直接投入到优秀的教学、教研氛围中,促进他们更快的成长。难忘支教
(支教工作汇报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支教的收获和感受。首先,感谢校领导和同事们一年来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一年的支教经历将在我的人生生涯中写下不平凡的一页,也是我人生经历的一次极大的丰富。下面我把一年的支教工作向大家做个汇报:
2010年8月31日,在两位校长的亲自送别下,我来到了宋疃镇王楼小学,开始了我的支教生活。
在支教的日子里,我每天奔波于烈山和王楼之间,为了能准时到校,我早晨六点多就从家出发,每天来回在路上的时间大约一个多小时,下班回到家已是疲惫不堪,心中不免有些埋怨。
由于换了新的教学环境,面对农村的学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成了我的心病。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拿出极大的热情和勇气,努力在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方面求变、求新。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及勇于探索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很快,沉闷无语的课堂变得活跃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看到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可喜的转变,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那一刻,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慰。课余时间,我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问寒问暖。不久,学生们的心离我近了,有什么快乐和苦恼都愿意与我交谈。慢慢地,我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支教的一年里,农村老师的那种勤劳、纯朴、默默无闻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徐光亮老师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两个孩子在外上大学。家中的十几亩地全靠他和老伴忙乎。前年,由于过渡劳累,老伴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腿脚不灵便的毛病。老伴得病后,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徐老师一个人身上。尽管如此,但他还是每天第一个到校,放学后很晚才回家。遇到农忙,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去年麦收的时候,为了能在下雨前抢收完地里的麦子,他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放学后又去田里干活,直到夜里才回家。第二天天不亮就又去收麦子了。当我问起他:“为什么不请几天假?”他却笑笑说:“学校本来就缺老师,再说毕业班学习紧,任务重,我这个班主任怎么能随便撒手呢?”听了他的话,我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几天下来,徐老师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本来就很瘦小的他,如今变得更加憔悴,更加干瘦。学生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老师,您到办公室休息吧,我们会好好自学的。”听着孩子们深情的话语,他眼圈红红的。
这就是一位平凡的老师。没有惊人的举措,没有豪言壮语,他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耕耘,展示了一位普通农村教师的风采。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有性格耿直的张清伦老师,有少言寡语的周汝珍老师他们为了教育,不辞辛劳、默默无闻。与他们相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原先的埋怨,早已烟消云散了。在那里,不但我的头脑充实了许多,而且心灵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净化。老师们的那种兢兢业业,勤于奉献的精神更为让我感动!老师所做的一切,是那么普通,平凡,琐碎!在远离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支教日子里,我寂寞过,彷徨过,困惑过,多少次想过放弃那些无药可救的学生。但一想到临行前校领导的嘱托,想到我代表着一实小的形象,想到那些老教师们多少年来为了教育,一如既往,毫无怨言地工作,想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觉得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这段经历,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努力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那些爱搞恶作剧的学生变得懂事了;经常不写作业的学生,本子上开始出现工整的字迹我班里有个学生叫小梅,虽然上三年级了,可连一年级的水平都没有。听说她爸爸有些呆傻,妈妈是花钱买来的,一字不识。生在这样的家庭能受什么教育?记得数学老师曾经给她出过这样的题目:“你们家有多少只羊?”她说:“2只”老师又问:“2只羊加上你爸爸一共有多少条腿?”她想了好久才回答:“12条腿”在场的老师都哈哈大笑。殊不知,她把爸爸也当成羊来计算了。事后我想,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能歧视她、挖苦她,相反要慢慢地接近她,要采用鼓励式教学。于是,我上课找最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下课帮她补习功课。开始,她对我不加理睬。后来,我经常和她沟通,从她身上找到闪光点,在班级里及时表扬她。一次,我发现她在作文中写到:“老师,我会用“好像”造句子了;我觉得学习真好!谢谢您!”虽然错字连篇,但必竟有了进步。我满足了,世上有什么东西能抵得上这来自学生内心的亲情呢?
一年的支教工作是短暂而又忙碌的,生活是艰苦而又充实的,工作是辛苦而又有趣的,同事是平凡而又感人的,学生是可爱而又懂事的,那里一切的一切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无怨无悔,让我终身难忘。如果让我说支教的感受,我会说:“工作并快乐着,平淡并享受着,付出并收获着!”
支教的苦与乐
烈山区第一实验小学吕谜荣
时光如流水飞逝,转瞬间一年的支教工作已过去两年了,那一年的支教经历在我的人生生涯中写下不平凡的一页。也是对我人生经历的一次极大的丰富。支教,让我走进了农村教育的一线,了解了农村教育的现状,认识到了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困难与艰辛,体味到了农村老师的酸甜苦
辣。
记得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说过一句话,最重要的人是眼下最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是马上要完成的事,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我并没有那么伟大,但孩子们现在确实是最需要帮助的人,支教也是现在最重要的事。
我们很庆幸,我们无愧于充实而收获的岁月、我们无愧于美丽而火热的年华!我和何老师很庆幸,我们两个人能在一起,为矿楼小学的支教奏响了如此悠美的弦律、谱写了那么深刻的篇章!那一年来的日子是值得留念的,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苦并快乐着!
我们支教的是偏远农村,道路曲折不平,不通车,还要坐船过一条百米的河,第一天上班就是风雨交加,我们骑着自行车到学校的时候,浑身都湿透了,真有些发抖,况校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淳朴的老师们要回家拿衣服给我们换上,在那一刻,身上是凉的,心中是暖的!况楼小学仅有一座两层教学楼,对于乡村小学已经算是条件不错了。教职工共有11个,就是这11位教职工为况楼及周边的孩子圆了求学梦。对于我们的到来,校长非常高兴,把我们当作专家一样的看待,令我们惭愧。我带的是三年级的课程,和数学老师包班,除了语文,兼带思品、美术、写字,心理健康,基本上一天三到四节课,如果遇到数学老师请假,我就要上一天,这个时候,我才感受到农村教师的辛苦,默默无闻的一年又一年,承担了那么多。况楼小学有6、7位老师已奉献了几十年,到了退休年龄,依然在教学第一线,一丝不苟的教着,令我们感动!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叫苦,没有资格喊累。
随着打工热,农村留守的孩子多,这些早早懂事的孩子眼睛里流露着渴望。他们渴望爱,更渴望拥有知识,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每节课,我都认真备,认真上,听到到孩子们会用普通话读书了,我高兴;看到到孩子们会写信寄给远方的父母,我感动。我的付出不多,孩子们却回报了很多。当带着露珠的野花在我的桌上欣然绽放的时候,我收获了人间最宝贵的真情,此时,快乐充溢心中。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快乐的节日,校长说,你和何老师来安排节目,并且作主持吧,说真的,对于我们两个来说,还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既然校长这么信任我们,我们也要发挥出烈山一实小的水平来,接下任务后,就紧锣密鼓的忙开了。我们这时候又成了舞蹈老师,音乐老师,从家里拿来我女儿听歌的光盘,就带着学生练起来,放学后都要练一个小时,农村的孩子没有基础,加上我们没有经验,靠的就是多练,还好,孩子们能跟着音乐翩翩起舞了,节日当天,我们借了演出服,给孩子们化妆,累的腰酸背痛,我俩还要主持,当我们看到乡亲们来了很多,向我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如花的笑脸时,心中只有快乐。
经过一年的支教,我们把爱和知识留给了况楼的师生们,他们带给我们的则是终生的财富,使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的教学,支教的故事我们细数,支教的快乐我们珍藏,支教一个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