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文欣赏 > 抒情散文 > 武乡鼓书的前世今生

武乡鼓书的前世今生

作者:高中作文网 来源:网络 时间:2018-07-01 字体: 手机浏览
倘若你到武乡来,在文化园的剧场,你会看到一个身穿青布长袍浓眉大眼的中年男子手持一把月琴与他的同伴在舞台上演绎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或者在夏夜的街头,社区的大院里,或在广场上,在层层的人墙之内,有或高昂激越或干脆利落的声音传来,那声音传出好远好远,人们闻声而来,仍然会看到那个熟悉的长袍男子。或许,他已经把青布长袍换成了大红战袍,但声音依旧。凭着声音的记忆,喜欢听书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霓虹灯影里,在星光之下,一层层地团团围在表演者周围,站立着,静静地听男子说书。
  男子就是武乡(鼓书)琴书的第七代传人常惠斌。
  一说起他喜欢的鼓(琴书)书,男子便来了兴致,且听男子将鼓书的前世今生慢慢道来:
  武乡鼓书和琴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互相交融渗透,名称也在变化。武乡鼓书和武乡琴书曾经是武乡鼓书在不同时期的叫法。“瞽儿腔”(1938年前)——武乡鼓书(1938年后)——武乡琴书(1958年后),目前,武乡鼓书(大板鼓书)、八角鼓书、武乡快板书和武乡琴书融为了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版式,被定名为武乡鼓书。
  武乡鼓书的前身是“瞽儿腔”,起源于武乡农村,“瞽儿腔”是由“骨板书”演变而成的,是宋鼓子词的后裔,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叫法有:骨板书、干板书、快板书、瞽儿腔、八角鼓书、武乡大鼓、武乡琴书和武乡鼓书等。骨板书的形成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演变成瞽儿腔的演唱形式约有四百多年历史,1805年形成八角鼓书的演唱形式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1938年后,艺人们吸收民间小调、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来滋补曲种本身,曲种得以发展。琴书一改瞽儿腔的单一两句体为篏曲体,并配入鼓锣打击乐,易名为武乡鼓书(也称武乡大鼓)。1958年,鼓书去掉打击乐更名为武乡琴书。2009年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时,武乡鼓书(大板鼓书)、八角鼓书、武乡快板书和武乡琴书融为了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版式,定名为武乡鼓书。
  武乡鼓书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地,是山西省的主要曲种之一,曲调大气豪放。鼓书主要是打鼓,分大鼓书、小鼓书。大鼓书打大鼓大锣七件打击乐器,小鼓书打八角鼓。属于中国北方鼓曲类说唱艺术,板腔体结构。由于历史原因和各流派的演唱风格不同,武乡鼓书又可分为武乡琴书、武乡鼓书、武乡快板书和武乡大板书四个小曲种。四个小曲种因曲艺演唱艺术需求可穿插并用,分段表现,也可因说书帽小段单独说唱。近年来民间艺人因演出需求,经常将三弦书说唱流水板式与琴书柳调板式和大板书的大起板板式穿插混用,艺人故将“三弦书”说唱也归类为武乡鼓书民间说唱艺术。
  武乡鼓书因主要伴奏乐器是长杆月琴,又名武乡琴书。武乡琴书原名“哼哼腔”,又名“柳调”。相传是由石勒练兵时喊的号子传入民间后,形成了当地劳动人民群体劳动时喊号子的歌,融入中原莺歌柳(即河南莺歌柳,是中原大地一种较早的说唱艺术形式)后产生。这也是武乡琴书的主要板式。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
  武乡琴书的板式除柳调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等,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词汇和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最能表现乡土气息。书目有《五女兴唐传》《包公案》等。至清朝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武乡县组织了盲宣队。编演了数百个新的曲目,到各地演出,受到了政府嘉奖。主要有《西安事变》、《打长乐滩》、《打关家脑》、《大军南下》、《反对买卖婚姻》等。
  武乡琴书最早是一个人弹琴,自琴自唱。渐渐发展为演唱以两人一档加八角鼓。八角鼓击节,木胡伴奏。发展至今,武乡琴书既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在开场时,常使用“表罢提纲书归正……”开头,唱腔风趣幽默,曲调优美,欢快。伴奏乐器以土制月琴为主乐,另有二胡、老胡等。
  倘若可以看到早年录制的武乡鼓书之琴书音像,必然能领略到琴书干脆利落、原汁原味的传统说唱,尤其是琴书四大件(月琴、二簧、八角鼓、碰铃)合奏,乡音古韵,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民间说唱艺术。武场外加梆子,文场只添二胡,字正腔圆、韵味纯正。这也是琴书能深深吸引人的原因。
  武乡琴书在发展演变中逐渐向外扩展,太原、榆次、太谷、榆社、左权、和顺、襄垣、沁县和沁源的琴书都是武乡琴书艺人外出传艺或留住外地演出形成的琴书变体,与武乡琴书基本相同。可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乡周边的琴书都是由武乡艺人外出带到当地或受武乡外出艺人影响而形成的。
  近年来,鼓书和三弦书演出融为了一体,甚至三弦书还独成一个演出小剧场,且本地老年人更热爱三弦书。
  三弦书是由宋金时期的邱处机的弟子的道教音乐发展成道情,道情发展成瞽调,瞽调发展为三弦书。不过,对那些喜欢武乡曲艺的人来说,其实叫什么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好听。
  武乡(鼓)琴书的传承和发展从1805年贾豁村张磨孩始,历经水泉王炎,狮则底魏富生、巩家垴刘全珍、下坪埆张晋唐、北涅水常广生等人到今天至常惠斌已有七代。如今艺人常惠斌不但可以声情并茂地说唱,更能即兴编词,是既能传承又能研究的艺人。
  “二0一七年十月十八,北京召开十九大,大会堂里掌声响,习总书记在讲话,习总出生在五三年,他今年六十五岁了,十七岁插队在梁家河,深入基层把根扎,青年渴求学文化,二十三学习在清华,八六年厦门当市长,主政一方展才华,习总提出中国梦……”
  听,常惠斌又和他的曲艺队上山下乡宣讲十九大去了,在冬日的阳光里,大家都又聚拢来了。

    本文链接:http://www.gaozhongzuowen.cn/shuqingsanwen/2018070161216.html

    上一篇:淡淡的女子,淡淡的人生

    下一篇:独立

    本站作文专题: